《摩托日记》

2006-12-29 21:22 | carnot

《摩托日记》
切•拉瓦格,也许大多数人认识他的头像只是作为时尚先锋、青年运动的标志;我也主要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他,作为一名古巴革命运动领袖,“20世界最后的浪漫主义骑士”。

自诩为还有些许浪漫情怀,但是这电影一点不令我感动!与其说它是描写一位革命家的觉醒,不如说是描写一位帅哥的个人英雄主义。一个物质生活充沛富足的青年,有读医学研究生的理想,故事开头还在和富家千金调情,旅行路上搭讪漂亮的小姐,怎么到了故事最后就毅然放弃原先的人生规划,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难道仅凭一路上看到的对于穷苦人和少数民族的压榨逼迫?仅凭在麻风病院呆过的那几天简单的快乐?一个中产阶级小青年怎么能那么快,毫无过渡地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为他们的幸福奋斗一生?也许这就是所谓真正的“浪漫主义”——用自己有限的世界观为别人追求永恒的幸福,并用自己的一生维护那点理解。

我承认自己太理性,虽然能够理解有人天性敏锐,但实在无法理解不经过长期不懈的思想进程一步跨入另一个阶层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的人的感性。我质疑的绝不是切•拉瓦格的自省与选择,而是这部电影的表现力让我觉得对于他的言行没有任何说服力。可能由于剧本根据切本人的摩托日记改变,本着美化原作者英雄形象的原则;可这样的原则对于电影剧本绝称不上亲切成功,且不论切写日记的动机和文笔如何,这样的剧本改编实在没有创造力。我假设他的浪漫主义基于从传统教育上学到的理想化道德观的基础,然而生活中自有它现实的道德观,人无法不受真实世界的影响学习周围人的生存法则,如果都实心眼地照搬古训中的崇高境界那世界上也不会有“圆滑”、“世故”这样的词了。本着理想的原则,如何平衡现实中的种种非理想遭遇?从这部电影中我丝毫了解不到我所关心的切在这两个道德观之间激烈的斗争、循序渐进的变化——没感触呀没感触实在没感触!



-